“色难” 源于《 论语》 。子夏问孝,子曰: “色难。 有事, 弟子服其劳; 有酒食, 先生馔, 曾是以为孝乎? ” 意思说: 子夏向孔子请教怎样做才是孝道?孔子说, 孝敬父母, 难在对待父母的神情和脸色上; 家里什么事, 由年轻人操劳, 有了酒食要先让年老的吃, 可是这样做就算是“孝” 了吗?
圣人道出了“孝”的真谛—— — “色难”, 即子女对父母能保持和颜悦色才是真正的“孝”。
我是家中老大, 打小责任感就强, 出嫁后也没把自己当作 “泼出去的水”。娘家的大小事务, 只要是父母来问我的, 常常是我“拿主意” , 慢慢地就养成了“当家作主”的习惯。 尤其近几年, 父母渐渐衰老,更需要我出手去打点里里外外、 上上下下。于是乎,感觉自己像《红楼梦》 中的凤姐似的, 掌握着家中的“生杀大权” , 就有些 “得意忘形” , 甚至有时和父母说话 “疾言厉色”。
一次坐公交的偶遇,让我不由反思起自己对父母的态度来。
那天在公交车上,我身旁一位男子的电话响了,他掏出手机没接, 似乎在犹豫,响了好长时间,他才接听: “喂……妈! ……叫你别乱动! 你吃饱了撑的! 没事你去碰那个钢钉干啥! 我没空, 谁整天守在家里等你召唤呢!我就不能有事了么! ……”他越说嗓门越大, 情绪很激动。我想象着他的母亲在电话那头,定像个做错事的孩子,不知所措。 虽然不能单因此事, 说这位男子不孝, 但他和母亲说话的语气的确让人诟病。 反思自己, 有没有这样?
一次同一个朋友聊起孩子的教育问题。她说, 她老公是家里的独子, 对父母说话总是呼来喝去的,说话极不注重方式。她觉得这样很不好, 有了孩子后, 她就教育孩子不许对父母发脾气,一定要好好地跟父母说话,一旦孩子对她发脾气, 换来的就是一顿胖揍。
她的话, 对我起了醍醐灌顶的作用,想到自己孩子那些叛逆行为和忤逆语言, 说不定就是来自我的“言传身教” 。我开始有意改变自己。工作再忙, 事务再多,只要是父母打来电话,哪怕自己正因某事在气头上, 也要深吸一口气, 嘴角上扬, 逼迫自己微笑着同父母讲话。 我召开了家庭会议, 给孩子们制订了一条家规:以后不允许给父母脸色看,更不允许用不恭的语气同父母讲话。
带父母去旅行、 吃大餐、 给父母添置衣物, 需要财力的支持; 但每天给父母好脸色,不需要费力气,也不用交学费去学, 更不用花钱去买。 只要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, 牢记别让父母不开心, 杜绝 “色难”就是件容易之事。而攻克了这样的“难” 关, 既修炼了自己的心性,也会使家庭更加和睦温馨。(吉纪区纪委监委)